习惯走路。在没有课的下午,如果阳光不错,经常会步行地横穿大半个城市。从校门出去,经过石鼓路到达王府大街,右行到朝天宫附近,一路上看到本色的南京,很多七层以下的临街居民楼阳台上挂着晒洗的衣服,颜色发白的棉毛衫裤和被套在风中摇摆,南京的市井就一点一点凸现出来。

一直难以确定地给南京定位。早些时候觉得就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,本地电台有一则黄金档的广告,介绍游客入住夫子庙的状元楼酒店,可以在咫尺的地方看夜秦淮。状元楼是南京最早的五星级酒店之一,奢华的场所,用来和纸醉金迷的秦淮河并提,有相得益彰的效果。

夫子庙进大门后不远,西南角,乌衣巷附近,就是李香君的故居。李属于六朝粉黛的岁月,脂粉文化的代表,风情万种却难逃红颜薄命的女子。 宁派作家苏童的小说经常可以看到相似的影子。可惜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,如今的十里秦淮,除了夫子庙那一段还依稀有繁华的印记,别的河段就只是缺乏治理的污染河流了。

我个人喜欢夫子庙那段的两座桥,晚上灯笼亮起来的时候,在桥上看临河的晚晴楼和秦淮人家青瓦白墙的建筑,能感受到一些古韵遗风。

现在的南京,更多的是一些质朴的平民气息,也可以称为市井气。这些市井气是我喜欢的,亲切温暖的气息。沿着藏在主要街道内的巷子走,有卖烤山芋的摊子,在门口晒太阳的老太太,平常人家的平凡生活。听很多人说,也就是这些宁静平常的巷子,很多挺有分量的人隐藏着,所谓的"大隐隐于市"。

秋天的时候,一两个人沿着北京西路和颐和路走,窄窄的街道两旁梧桐树遮天蔽日,很少有人,偶尔的汽车和自行车经过,动静很小。在小路上看年代久远的刷成青色的墙,里面是居家的普通人家,房屋很矮,偶尔透出远处高耸的大厦。经过那一段的时候,总是忍不住要拿它上海的衡山路相比,前者在宁静中张扬着,后者在宁静中沉默着,暗合南京整个的基调。

出去的时候可以看到很多的人。在南京到上海这个区域中,大家对南京人有一个俗成的称谓,叫做"南京大萝卜"。这样叫没有什么轻蔑的意味,只是对南京人品质的一种概括和提炼。南京人相对而言比较实在,不喜欢玩很多的花哨。在这里,小资的味道非常薄弱。街上的女孩子大多素面朝天的来脸,穿很普通的衣服。

有一个同学在南艺读书,那个学校据说是全国四大美女集散地之一,有的时候过去她那儿,经常可以看到漂亮得一塌糊涂的女孩儿在街边小饭店吃东西,要的是几块钱一份的炒土豆丝,鱼香茄子之类,朴素克制的女孩子。

晚上听电台,蓝色音乐田的DJ刘伟说了一句很好的话,他说:“内敛和含蓄的事物总会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,因为它从不强加与你任何的理念,只是在沉默中等待着触动和共鸣。”这句话用在南京身上,刚刚好。


全文完